中国人的家
全国

汪立禹专栏 | 鱼皮(鳔)胶拾遗

优居视界 2019-06-23 08:10:00

汪立禹-2.jpg

从大马哈鱼说起

前两天与收藏家王增老师闲聊,提到民间习惯势力之强大,举了大马哈鱼的例子,说——大马哈鱼和虹鳟鱼都算三文鱼!

您能接受吗?

去年8月,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,《生食三文鱼》团体标准被全民拍砖,正是因为这个结论。

学习之后方知,标准其实没错,但在对品质如惊弓之鸟的消费者面前,科学算个球!

“三文”是鲑属Salmo的英译音,民间却一直认为只应被大西洋鲑所独享。

微信图片.jpg

扯远了,回来!科学算不算个球先放在一边。

王增老师年近花甲,自幼深受中国书法、绘画、篆刻的熏陶,20出头便师从龙顺成的老师傅,学习古家具的修复与收藏,顺着大马哈鱼的思路逆流而上,说起了传统木匠必不可少的活计——鱼皮(鳔)胶的制作和使用。

鱼皮(鳔)胶的选材 

一定是海鱼,从南到北的木匠都首选海鱼(鲨鱼优先)。具体原因没考证过,估计河里的锦鲤们更适合观赏吧,哪儿比得上惊涛骇浪中磨练出的那般皮坚肉厚!?

除鲨鱼外,北方木匠尤喜大马哈鱼(便宜是硬道理)。它们出生在黑龙江的淡水中,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,其性本凶,肉食,一般能长到60公分长,6公斤以上。每年秋风起,成群的大马哈鱼便从太平洋往家乡聚集(类似我们春运),此时,它们吃得肥肥的,尚未经历洄游途中的逆流、险阻、狗熊、渔网……

正是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刻,也是制作鱼皮(鳔)胶最好的时刻。(古人一般就地取材,南方人也用东海大黄鱼)

取皮/鳔

取皮/鳔工作一般由渔民完成,新鲜的大马哈鱼正好上手,必须确保取皮/鳔完整且皮不带肉。鲜皮/鳔被取下来后为避免收缩,要第一时间抻开,四角固定,阴干,至干透为止。

微信图片.jpg

备胶 

从这步开始,剩下的活儿就与渔民无关了。先用温水把买来的整张鱼皮/鳔泡软,用刮刀把鱼皮两面(鳞和肉)、鳔刮净,讲究的师傅会与黄米面和盐来熟制,作用是把原料上的脂肪吸净。然后剪成小块,泡发后小火熬化至透亮,去除水分,待半凝固状态后平铺在托盘上,分割成一尺长、一寸五宽的皮条(形似宽粉儿),晾干。此时,鱼皮(鳔)胶的备胶工作就完成了。

微信图片.jpg

制胶

很多木匠不自己备胶,而是买来成捆的半成品(宽粉儿)自己制胶。先把备胶掰碎,上锅蒸软,然后用专用石臼和木杵,开始艰苦卓绝地砸胶工序。

微信图片.jpg         

开始砸的时候只落杵时用力,随着胶越来越粘,拔杵时也需用力,而且胶越粘发力越大。一落一抬均需使劲,因此远比打糍粑费力得多。

微信图片.jpg

砸胶至少5小时以上,且中间不能间断,必须精壮小伙儿轮流完成,因此坊间留下“好汉砸不出二两鳔”的说法。

微信图片.jpg

将砸好的胶取出,放在纱布上,包好,烧锅开水,将碗放在锅中,加水少许,将包好的胶在碗中一边泡一边挤压,直至胶液全部渗透到碗中。最后将碗中的胶液倒入大而平的器具中,在器具底部凝结成较薄的冻状物,割成小块,放在通风处晾晒,直至水分全部挥发,即可放在密闭的器具中储存。至此,整个制胶过程完成。

胶的使用

使用时,将胶块用小碗隔水加温煮化,一般只用在拼板的龙凤榫和家具四角的承重部位上,用量很少,二两胶能完成一堂家具的制作。

鱼皮(鳔)胶有很多优点:粘度高、耐低温且很持久(可用30~50年),胶老化时,用80度以上的温开水一浇,即可轻松打开曾经粘死的结构,维修极为便利。

尾声 

大马哈鱼的思路挺多的,这次先逆流到这里。

责任编辑:红木家居 来源:优居视界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网立场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且本文所涉数据、图片、视频等资料部分来源于网络,内容仅供参考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